湘水润俚语 小曲唱不息-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湘水润俚语 小曲唱不息
——记湖南祁阳小调传承发展之路
放大 缩小

左手持碟,右手拿筷,以筷击碟,锵金鸣玉。一曲唱毕,掌声如潮。

夏夜里的湖南省祁阳市城区白竹湖市民广场热闹非凡,一场惠民文艺演出正在此举行,祁阳小调尤其受到追捧。

祁阳小调俗称调子,是衍生于祁阳的民间曲艺,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枣子虽小,很实很沉”

6月11日,祁阳市非遗文化传承中心内,祁阳小调永州市级传承人杨爱萍、张爱英正在排练。 二人自十六七岁拜师学艺起,始终致力于祁阳小调的传承,退休后仍初心不改。 祁阳小调是在山歌、灯调、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以祁阳当地乡村俚语唱出身边的人和事,弘扬传统美德。

祁阳市文化馆馆长、非遗文化传承中心负责人陈斌说,在全国众多曲艺品种中,祁阳小调如同一粒枣子,极不起眼,但“枣子虽小,却很实很沉”。祁阳小调历史悠久、流传较广,邵阳、衡阳及广西等地群众也十分喜爱,先后被《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音乐词典》等收录。

祁阳小调表现形式丰富,滑音、打舌音等唱腔极具特色。一般用二胡、月琴、扬琴、琵琶等乐器伴奏,配以小瓷碟、酒盅、调羹等道具敲击节奏。

祁阳小调对表演的硬件要求低,无伴奏、无舞台也可即兴表演,极易引发观众共鸣。至明末清初,祁阳已有十余家祁阳小调班、社。

新中国成立后,祁阳小调发展进入全盛期。1956年,祁阳小调艺人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当时年近八旬的祁阳小调传人杨梅生,赴长沙参加全省农村艺术观摩汇演,获优秀演出奖,还被拍成电影纪录片。后来,祁阳小调艺人多次赴全国各地表演、参赛,广受好评。

长期以来,祁阳小调由师徒口口相传,制约了其发展。为改变这一局面,1962-1979年,原祁阳县文化馆音乐工作者蒋钟谱徒步爬上高高的挂榜山,深入湘江、白水等沿岸村落,遍访百余名艺人,搜集到200余首祁阳小调,编辑3集油印本,后又整理出版了《祁阳小调音乐集成》一书。

“看过她表演,破镜又重圆”

祁阳小调乡土气息浓郁,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可长期流传。

杨爱萍介绍,祁阳小调艺人每到一地,都会主动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故事,即兴创作、表演。一对夫妇“看过她表演,破镜又重圆”的故事,曾被《祁阳报》做头条报道。

当时,杨爱萍得知当地一位陶姓教师看不上农民妻子,吵着要离婚,妻子一气之下回了娘家。

杨爱萍有感而发,以此为主题创作了一首祁阳小调新作。

此作公演时,台上,杨爱萍唱腔婉约缠绵,优美动听。台下,陶老师忆起往事,暗自流泪,心生悔意。第二天,陶老师便把妻子接回了家,并杀鸡烹鱼招待杨爱萍等表演者。

多年来,祁阳小调艺人创作出了《十唱宪法好》《乡村振兴新画卷》《山歌酒歌幸福歌》等佳作,走进村组车间演出,屡获省、市级奖项。

“风吹草木香,歌儿唱得响”

祁阳小调好听,观众却越来越少。

2010年,杨爱萍牵头成立了民间祁阳小调专业团队。一开始一年能演百余场,后来演出渐少。

为振兴祁阳小调,2020年起,祁阳市启动祁阳小调进校园活动,先后举办2期师资培训班,培训117人。以市明德小学、文昌中学等为基地,通过祁阳小调进课堂,培训4000余人次。培养了一批热心祁阳小调教学的青年教师、喜爱祁阳小调的学生,并影响到学生家长,形成了“春风吹过草木香,我的歌儿唱得响”的喜人局面。

明德小学青年音乐教师邓志辉说,孩子们学唱祁阳小调后,对乡土文化兴趣更加浓厚,也变得更加阳光开朗了。

“腊梅对雪开,还需待时日”

祁阳小调的传承已有一些成效,但仍面临不少困难。“腊梅对雪开,还需待时日”,振兴祁阳小调任重道远。 目前,祁阳市有7名祁阳小调省、市级传承人,平均年龄近60岁。全市共有110支祁阳小调民间演出团队,仅有杨爱萍团队一支专业表演队伍,队员年龄在60~72岁,存在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对此,陈斌给出的建议是,组建专业的祁阳小调剧团,吸纳年轻演员加入,给他们创造安心创作的环境,提供表演的舞台,同时持续推动祁阳小调进学校、社区,培育传承人,扩大受众面。

发展祁阳小调,还要大力借助网络扩大传播。如今,祁阳小调数字化工程已制作240余首电子乐谱、60首音乐作品,在市非遗中心公众号推送。今年4月,祁阳市非遗文化传承中心开通了祁阳小调抖音号,已有万余名关注者。杨爱萍表示,他们的团队还将尽快拍摄网络视频,为振兴祁阳小调出力。

记者 陈虹桥 通讯员 刘跃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