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坝有窑匠心烧-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沙坝有窑匠心烧
——甘肃成县土陶非遗技艺传承记事
放大 缩小

游客参观沙坝土陶成品通讯员 陈杰摄

陶,曾伴随着文明的脚步,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沙坝有窑,布满半山,掘地半尺,陶片可见。甘肃省陇南市成县沙坝镇的土陶,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相传明代初期,沙坝艺人从天水秦安县大地湾引进了烧制技术。自此,土陶烧制技术在沙坝生根发芽,传承发展。

在土陶罐制作发展的鼎盛时期,沙坝镇近半数的村里建有烧制作坊。用当地生产的土陶罐储米,既无虫蛀,也不霉变。盛油装肉更是一绝,炼好的大油、腌好的腊肉,用它装起来封好口,两三年后仍口感新鲜、色泽如新。入窑的涅槃之火,确保了土陶容器耐酸耐碱,不渗不漏,不含金属物质,无毒无害,用其煮出的清茶、面茶,香气四溢、回味无穷。

制陶手艺一度是当地居民的谋生手段。但前些年,外出务工的风潮在农村悄然兴起,加之土陶制作工艺复杂,传统手工艺品“不吃香”,制陶技艺渐冷,传承面临很大困境。

“我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最终还是想把土陶技艺传承下去。”家住沙坝镇沙坝村的赵生贵说。赵生贵是陇南市首批优秀乡土人才,也是沙坝镇残疾人扶贫车间的负责人。他自幼跟随祖父、父亲学习沙坝土陶烧造技艺,已有50多年的制陶经验。在时代的变迁中,他不断探索,持续改进完善自身技艺,将传统制作工艺与现代化加工方式有效融合。

2020年,成县落实东西扶贫协作项目,赵生贵利用青岛市城阳区提供的14万元帮扶资金,将原有的残疾人扶贫车间进行扩建,持续鼓励引导周边残疾人到车间学习。车间免费提供土陶制作技艺教学,解决了16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带动当地百余名贫困残疾人居家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凭借手艺谋生。此举不仅传承了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沙坝烧造技艺,而且带动了当地残疾人及困难群体增收致富。

每逢销售淡季,残疾人扶贫车间定期组织当地留守妇女、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等群体学习土陶制作技艺。通过非遗技艺的传授,引导群众再就业。节假日里,车间还免费为中小学生开设“土陶趣味课堂”,让学生在体验手工制作土陶乐趣的同时,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赵生贵将土陶工艺与当地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旅游景点等相结合,创作出符合大众需求的文创产品,同时融合西狭颂、鸡峰山、杜公祠等本土元素,让土陶成为了推介县域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名片。他曾代表沙坝土陶艺人参加历届成县核桃节,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展示土陶烧造技艺,还曾携作品参加2020年“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特色农产品展览。

目前,沙坝土陶作为成县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产品主要畅销西安、兰州、秦安、甘谷、武山和陇南八县一区,且远销省内外。

从富有时代感的陶土器具中,人们能收获一份古朴与安详、深邃与从容,能感受到赵生贵等传承者多年来的默默坚持与努力,更能看到残疾人的自强不息和群众的勤劳贤良。土陶烧造技艺的传承,擦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底色,更好地留住了乡愁。

近年来,成县高度重视挖掘非遗资源,在文化传承中大力扶持培养乡土人才,并依托关爱残疾人相关政策帮助他们增收致富,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记者 牛新建 通讯员 陈海龙
返回目录放大缩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