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草木葱茏,在安徽省太和县双浮镇正喜家庭农场的“粮蛙共生”基地,成群结队的黑斑蛙静静伏在食台上,受到来访者脚步声惊扰,“扑通”“扑通”地跳进一旁的小水塘中;另一侧,十几个水池里,密密麻麻的小蝌蚪悠然地游来游去。辛弃疾词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场景,如今成了正喜家庭农场“粮蛙共生”基地的真实写照。农场负责人张正喜通过养殖黑斑蛙,“蹦”上了一条致富路。
2015年,张正喜流转了30亩地,建起36个养蛙池。养蛙池东西走向,南北依次成排,每排建池12个,竖向3排,排间带状种植小麦、大豆,池内与水稻共作,形成了一地多收的生态种养模式。如今已取得良好成效。张正喜说:“头一年从湖北引进的蝌蚪苗,第二年就可以自己繁殖。现在一亩地可产成品蛙4000斤到5000斤。”
黑斑蛙是绿色食品和滋补佳品,有“青蛙王子”的美誉。套种作物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既提升了粮食和蛙的品质,又减少了污染。除养殖收益外,还有灭虫、改善土壤肥力等作用,让粮食种植更加绿色环保,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张正喜介绍:“成蛙产品主要销往南方,在江浙沪一带十分走俏。虽然目前受疫情影响上海市场无法销售,南京无锡的成蛙销售价格也有所下滑,但预计今年成蛙的销售收益也能有20多万元。同时,套种生产的有机小麦、有机大豆、有机大米等也受市场青睐,预计今年总收入在30万元以上。”
从门外汉成长为养蛙达人,张正喜尝到了科学养殖的甜头。他的“粮蛙共生”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吸收不少村民就业增收。张正喜也不忘回馈社会,毫无保留地把养殖技术传授给身边人,为当地不少养殖户提供技术、蛙苗、管理等服务,让周边农户也走上了养殖增收路。
“如今,特色水产养殖已经成为太和县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太和县水产局局长梁贺介绍,太和县水产部门近年来健全养殖生产制度和监管体系,积极引导养殖户转变养殖方式,创新绿色发展,坚持市场导向与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实现发展方式的高质量转变,促进水产养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户鼓起了“钱袋子”。
“黑斑蛙养殖,高投入高产出,亩均效益较高。我们因地制宜发展鲈鱼、鳜鱼、甲鱼、娃娃鱼、水蛭等高附加值特色水产养殖,引导更多养殖户提升经济收入。”梁贺表示,太和县水产局下一步将继续鼓励更多养殖户采取“企业 合作社 农户”模式,通过科技与农业高效对接,实现水产养殖的工业化、生态化和集约化,不断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