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河南太康清集镇秸秆综合利用让小麦种植户和牛羊养殖户双赢
放大 缩小

在清集镇,打捆机正在麦田里打捆收运小麦秸秆。 通讯员 王亚帆摄

走进河南省太康县清集镇,收割过的麦地里,秸秆打捆机来回穿梭,机身后留下一捆捆长方形或圆柱形的秸秆捆,一辆辆四轮车紧随其后,对打好的捆进行装车。

“老赵,这是你家的小麦秸秆钱。”6月9日下午,在清集镇清集村东头的一块麦田里,贾国庆驾驶着一台秸秆打捆机,不到一个小时就把村民赵四学家的5亩小麦秸秆全部打捆装车。临走,他掏出200多元钱塞给了赵四学。

贾国庆是清集镇东贾村一名养牛大户,目前喂养了200多头肉牛。为给肉牛储存冬季草料,今年麦收前夕,他像往年一样,提前与周边村庄数百家农户按照每亩40元的标准,签订了总面积5000多亩的小麦秸秆回收协议。

5月底,随着小麦成熟后收割,贾国庆开始忙碌起来,他每天带领工人加班加点,对签订协议的农户的小麦秸秆进行打捆清运,10多天就收购10多吨。“有了这些小麦秸秆,今年冬天,我这几百头肉牛的‘饭食’就不发愁咯。”扶着方向盘,贾国庆两眼注视着前方,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和贾国庆同样高兴的还有赵四学。以前,小麦收割后,赵四学不是把秸秆堆积到地头的沟内,就是一把火点了,既污染了空气,又造成了土壤板结。4年前,贾国庆开始回收赵四学家的小麦秸秆,“光这5亩小麦秸秆,我每年就增收200元。”赵四学笑声爽朗。

清集镇每年小麦种植面积达8.7万亩,“每年小麦收割后,粉碎的秸秆大量残留在地里,秸秆如何处理,成了县、镇、村干部最头痛的事情。”太康县副县长、清集镇党委书记葛涛说。

如何让秸秆变废为宝?近年来,清集镇党委、镇政府积极优化和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引导全镇农民大力发展牛、羊等养殖业。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扶持下,清集镇牛羊养殖户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截至目前,清集镇牛羊养殖户已有近30户,牛年存栏3651头、羊年存栏26340只。以牛为例,按照每头牛每天消耗18斤秸秆计算,3651头牛每天消耗小麦秸秆32.86吨,一年就是11993.9吨。

看到能换钱增加收入,村民们从此不再焚烧小麦秸秆。而小麦秸秆被养殖户回收加工成草料喂牛羊,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牛羊产生的粪便上到地里,还增加了土壤肥力,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一时间,小麦秸秆成了清集镇村民和养殖户的“香饽饽”。“没想到废弃的秸秆也能卖钱,现在谁也‘不舍得烧’啊。”赵四学说。

葛涛介绍,今年“三夏”,清集镇共有4万亩小麦田实施了秸秆打捆作业,预计打捆秸秆100多吨。按照每亩小麦秸秆销售40元计算,仅秸秆一项就为全镇村民增加收入160多万元,为全镇牛羊养殖户节省喂养成本600多万元。

清集镇推广秸秆综合利用,让曾一度是破坏空气质量的污染源,从生态包袱变成了绿色财富。

记者 李向东 通讯员 郜敏 王慧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