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的大圆盘里晒着红色的辣椒,黄色的玉米,褐色的生姜……在“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村民们“晒秋”庆丰收,处处都是幸福的景象。在环沙洲乡村振兴示范带,五一村长征文化拓展、快乐村瑶族文化体验等各类文旅项目建设现场干劲如潮,热火朝天。桩桩件件,都是汝城县有序有力推进乡村振兴的鲜活缩影。
汝城县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罗霄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县,于2019年3月经省政府批复脱贫摘帽。2021年底,全县有脱贫村80个,建档立卡脱贫人口19568户、62124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3699元。
近年来,汝城县认真落实各级决策部署,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连续3年获评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沙洲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湖南乡村振兴“十大”优秀案例;汝城县乡村振兴局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国乡村振兴系统先进集体。
汝城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接续选派317名优秀干部到123个村开展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全县6000余结对帮扶干部与帮扶对象脱贫不脱感情、脱贫不脱联系、脱贫不脱牵挂、脱贫不脱帮扶,每季度对脱贫户走访一次,每月对监测户走访一次,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率先在全省出台《关于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的9条措施》,从产业、就业、社会保障等多个层面研究出台帮扶政策,让脱贫群众每年收入持续稳定有增长。
汝城县实行“一月一比对、一季一排查”,定期开展督查,充分利用中省防贫监测平台,采取农户主动申请、干部入户走访、部门数据比对三种方式,对所有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开展日常监测,对可能返贫致贫人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帮扶。全县未消除风险监测对象474户、1117人,均安排了副科级以上的干部开展针对性帮扶。同时,持续为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按50元/人标准购买防贫保险,有效防止返贫和新致贫。沙洲村曾经的贫困户朱利志,通过政府帮扶和自身努力,成了脱贫致富的典型。去年村委换届的时候,朱利志还被村民选为村干部,实现了从“领被人”到“送被人”的蝶变。
汝城县连续6年出台产业奖补政策,组织20家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与1.67万户脱贫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带动85%的脱贫户发展产业。“合作社 农户”让群众发展产业从“单打独斗”变为“握指成拳”,尝到了甜头,发展生产有了劲头。汝城辣椒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文明乡沙洲村引进兴盛优选打造现代农旅示范基地,带动销售全县农产品8000万元以上。
为了将“人人有技能培训”办到田间地头、送到家家户户,汝城县建立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劳务服务站点行政村全覆盖,对跨省跨县就业的脱贫劳动力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对93间帮扶车间按吸纳脱贫人口务工情况落实1.2万元~10万元的场地奖补,将80个脱贫村光伏电站收入的80%用于安排低收入人口公益岗位,全县每年安排脱贫人口公益岗位超过3500个,是全省安排公益岗位最多的县之一。
汝城县按照“三个一批”保障困难群众生活,集中供养一批,通过敬老院和养老院,集中供养425名无人照顾、自理能力差的五保户和其他老、弱、残疾户;集中治疗一批,收治特困重点精神残疾病人170人次;临时救助一批,对因病因灾等造成困难的边缘户和脱贫户,给予1000元~3000元不等的临时救助,去年以来全县已累计救助1072人次。
按照“办点、连线、扩面、成景”思路,汝城县突出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农村规范建房,分类创建一批乡村振兴示范乡镇、示范村。在乡村建设中,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以奖代拨,2年时间打造了100个乡村振兴示范点、8个整村推进村、3条示范带,总结提炼出了“四出六靠”模式。比如,土桥镇合兴村,探索政府出料、“四会”出力、村民出工、乡贤出资的“四出”模式;龙潭桥村通过推进靠党建引领、管理靠村规民约、建设靠投工投劳、材料靠就地取材、投入靠项目支持、持续靠产业支撑的“六靠”措施,家家户户齐动手,主动参与巷道硬化、污水沟建设、村内果园建设等工作。
汝城县通过“五进五学五讲五比”,把群众的感恩之心、奋进之心激发出来;通过村规民约、“日访夜谈”“理事会”,把群众的需求、意愿摸排上来,实施项目由村民“点单”、乡镇“接单”,实施效果由群众监督、群众评价,形成项目落下去、民心聚上来的生动局面。大坪镇祝岭村龙家组村民,一周时间自筹资金10余万元修建1.5公里环村公路,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
在推进“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过程中,全县217个村都组建了“互助会”,由村党支部牵头,村两委、驻村工作组、扶贫工作队“三支队伍”发动,通过理事会建立微信群,采取线下摸底需求、线上联系对接、线下帮扶互动的方式开展帮困解难,并确保帮扶可持续。在汝城,村民互帮互助、雪中送炭的画面随处可见,小小“互助会”成为巩固脱贫成效的有效途径、弘扬文明乡风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