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尽展寄乡愁-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芳华尽展寄乡愁
——广西巴马发挥自然和文化优势促文旅产业大发展
放大 缩小

“巴马山水好,长寿老人多。有诗有乡愁,有景有远方。”行走在长寿之乡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地下河溶洞百鸟岩、寿源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园、“梦·巴马”大型山水实景剧……无不尽展文旅芳华,让人感受到这片热土散发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巴马瑶族自治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厚重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快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坚持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乡村旅游、农业招商引资“三篇文章”一起做,大力发展种、养、销、游等复合型经营模式,促进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添翼。

规划引领

巴马在文旅产业规划建设上坚持规划先行、全县“一盘棋”的思想,对全县文旅产业进行整体规划,推动乡村旅游从点到带到面全面发展的同时,打造差异化旅游产品,确保产业规划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和建设性。

作为巴马长寿文化发祥地之一,那桃乡平林村生态景观优美,已建成一处世外桃源般的高端养生度假胜地。在乡村旅游建设中,策划团队在村内打造了赐福湖旅游度假区,以壮、瑶特色建筑群为设计风格,打造了派对吧、陶艺吧、书吧、“澜精灵俱乐部”等养生休闲度假项目,分别直接、间接带动5689人、42869人从事旅游业。

巴马积极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以“村村有规划、处处有特色、点点有方案”为思路,努力打造“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文化旅游品牌。

盘活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有力的政策支持,充分激活农村沉睡资产,有效盘活利用闲置可利用资源。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蓝海洲说,要用足衔接资金、用活金融资本、用好社会资本,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合理实施文旅改造项目,让乡村留得住传统建筑、记得住美丽乡愁。”

巴马整合乡村振兴资金5亿元,全面实施“城新乡美村治屯变民富”乡村振兴工程,分别建设乡美试点、村治试点、屯变试点2个、20个、110个。投入产业资金3亿余元,大力发展香猪、油茶等富民产业,启动建设寿源、赐福、命河等田园综合体。2021年,实施巴马大健康和文旅产业重点项目19个,累计完成投资83420万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11%,在河池市位居前列。

甲篆镇百马村曾是区级贫困村,后发挥生态良好的主要优势发展旅游。坡纳屯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全屯有70户村民经营农家旅舍,于2021年入选“壮美广西·乡村振兴”年度特色案例。

因地制宜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特色与差异性让乡村旅游更有吸引力,更有活力和后劲。

巴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探索“多规合一”,结合巴马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城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等,完成了《巴马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设计》编制,重点发展大数据和5g技术支撑下的大健康生态产业,努力推动巴马旅游业从单一的景区景点观光游向融合大健康的康养旅游转变、从封闭的单循环模式向开放的“旅游 ”模式转变。

近年来,巴马先后获评“国际健康养生圣地”“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全国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称号,并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二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广西首批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创建名单。

留住乡愁

巴马文广体旅局局长黄荣娟说:“乡村旅游要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把乡土风貌、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从而既能满足游客对‘诗和远方’的追求,又能承载展现乡村风貌、实现乡村振兴的使命。”按照传统景区依托型、特色产业支撑型、美丽乡村转化型、传统村落利用型等发展模式,巴马打造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

“十三五”期间,巴马累计投入3.42亿元建设旅游集散中心、特色乡村旅游、景区互联互通、旅游标识系统等232个项目,投入19.29亿元健全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现分别有国家4a级、3a级旅游景区5家、2家,建成自治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2家、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1个、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家、四星级旅游饭店2家、三星级旅游饭店6家;巴马基金数字小镇、巴马寿源田园综合体等大健康及文旅项目正有序推进。

放眼未来,巴马全县上下将发扬“人敢拼命、山河听令”的奋斗精神,描绘壮美巴马新画卷。

记者 朱柳蓉 通讯员 韦明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