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迎新生-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老街迎新生
放大 缩小

万里长江蜿蜒而下,翻山地、越丘陵,在铜锣入峡,滋润出一道美丽的回水湾——郭家沱。郭家沱街道地处重庆市江北区,位于北岸之滨腹地,是个典型的军工与社区共建型街道。在80余年军工制造与城镇化变迁中,街道历经了厂区变街区、职工变市民的蝶变,走过了大动迁、大建设的阶段。破解厂街共建型街域治理,成为街道党工委近年来面临的新考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江北区委十三次党代会以来,郭家沱街道以落实“四个率先”凝聚奋斗共识,以践行“两眼向下”汇聚奋进力量,以提升治理延展性的共建为基础、以扩大人民参与性的共治为关键、以增强城市柔韧性的共享为目的寻求最优解,坚持党建、机制、文化、服务“四引领”,实现政府治理同文化繁荣、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四协同”。记者近日走进郭家沱,探寻这座老街10年善治背后的“协同密码”。

以“百姓能动”撬动末梢联动性

“过去咱们这儿常有生活污水乱排、占用公共区域种菜养殖、电线私搭乱建现象;如今环境整洁了,电线入地了,生活环境跟以前有了天壤之别。”郭家沱街道锣旗寺社区居民李明芬欣喜地说着社区的新变化。

老社区焕发新活力,还得从“百姓管家”议事协商说起。随着城市能级提升,街道面临着发展体制“多头”、社会环境“多元”、民生改善“多艰”、人口老龄化率“过高”等诸多治理顽疾。面对群众对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期盼与呼声,街道采取“自下而上商量办”。2012年,首批50名“百姓管家”试上岗。2014年,在锣旗寺社区继续推出“百姓管家”议事协商机制,由居民志愿者中推选出的“百姓管家”协助社区开展居民诉求收集、沟通联络、问题处理等工作,助推社区居民自治互助。

叶永祥便是最早推优上岗的一位“百姓管家”。他是一名退休职工、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老党员。由于身兼多重身份,叶永祥在社区治理的工作中十分“吃得开”。叶永祥的“百姓管家”当得风生水起,也产生了示范带动效应,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加入到“百姓管家”的行列中来。

2020年“8·20”洪灾后,郭家沱街道忙着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辖区居民期盼着能有一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户外休闲健身场地。很快,群众的呼声通过“百姓管家”传到街道,经过现场研判、集体研讨后,改造工作随即启动。如今,龙兴号码头已从曾经的闲置地,蝶变成鸟语花香、休闲设施齐全的“望江”网红打卡地。

在具体事务的解决中,“百姓管家”议事协商逐步推出了找事、议事、理事、和事、监事“五事”平台,让“社区事”变成“家家事”。8年时间,共解决民生问题1320余件,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院、中事不出社、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就地能解决”。如今,“百姓系列”实现了从“首创地”到写入区委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成为“示范区”的转变,成长为活跃在街域治理一线的明星队伍。

以“党员定制”提升治理延展性

“现在的窗口服务越来越人性化了,提前电话了解准备好资料,一来就能办好,太方便了。”近日,到街道办事大厅办理个人业务的市民胡敏英说起得到的帮助,连连点赞。原来,因工作需要,胡敏英要回户籍地开具相关证明。但由于时间紧,担心办不成事的她便拨通了街道办事大厅的咨询电话,提前咨询了办事流程和所需材料,开具证明的事也很快得到了解决。

“让服务上路”代替“让群众跑路”。今年以来,郭家沱街道以党建引领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围绕群众思想认知的困惑点、利益冲突的交织点、现实矛盾的多发点,开通了“一门受理”微服务通道,居民可以直接通过电话咨询、网络预约等方式享受便捷服务。同时,针对高龄、残疾等特殊群体提供了志愿者代办、上门办理等,“一对一”定制服务,群众不出门也能办好事、办成事。

在山涧水岸社区,党员“微服务”也逐渐成为品牌。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干部进社区,设置公益慈善红旗岗、就业帮扶红旗岗、教育科普红旗岗等党员志愿岗为群众开展定制服务。目前,郭家沱地区参加基层服务活动的在职党员人数超600人,帮助群众解决困难事项近900件,在与民共情、为民分忧的“微服务”过程中打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以“文化浸润”扩大全域参与性

郭家沱街道有森林面积556公顷、荒坡面积1133公顷,摩托车巡山队每人配备灭火器、砍刀等灭火装备和防护服,按照地域划分为3个片区、3个班次,24小时不间断巡逻。天气炎热,阳光火辣辣地灼烧着皮肤,队员巡逻一个片区就需要30分钟,守一个班次就是8个小时,但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出。在今年8月的高温天气下,圆满达成森林防火“零事故”“零损失”。

吴文界,是郭家沱街道第一批注册志愿者,也是当地第一批签订遗体无偿捐献协议的居民。在她连续十几年的积极倡导下,当地已有近500人签订遗体无偿捐献协议,她也成为江北区首个当选的“中国好人”。袁安荣,是琏珠社区一名普通居民。他32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养女,用大爱给她带来一个家,被评为“重庆市孝老爱亲道德模范”,也当选了2021年度“感动江北十大人物”。由街道发起的“百姓衣橱”志愿服务项目,9年时间里,参加的志愿者从最初的20余人发展壮大到300余人,累计募集、捐赠各类爱心物资17余万件,开展各种爱心志愿活动700余次。

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群好人,满城春风。在郭家沱街道,奉献互助的志愿服务精神开始引领文明新风尚,崇德向善的“好人文化”已蔚然成风。“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郭家沱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现有注册志愿者8298名,占常住人口近一半,12支志愿服务队活跃在辖区社会治理的各个领域。同时,街道的老年体育活动受市老体协多次高度赞誉和经验推广,“志愿 文化”双载体凝聚居民、牵引参与,有效激活了群众正面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能量,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动社会善治。

以“心愿圆梦”增强城市柔韧性

今年建军节前,一场拥军优属活动在郭家沱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举行,几十名退役老兵齐聚一堂,欢庆自己的节日。“现在不管是开展活动还是组织聚会,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场地,这里就像我们老兵的家。”退役军人熊艳华说出了郭家沱街道1600多名退役军人的感受。

2019年,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的成立,把大伙儿希望更好服务和关爱辖区退役军人的心愿变成了现实,服务站受到退役军人事务部肯定并在2021年成功创建“全国示范性退役军人服务站”,这也正是街道完成居民“心愿清单”项目的一个缩影。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郭家沱街道在辖区内多个重点场所创新设置“心愿箱”,长期、广泛收集居民群众“心愿”,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派单、相关主体单位承办和群众评价等方式,把解决居民群众诉求作为基层治理的务实举措。

一年多来,郭家沱街道“心愿箱”收件639个,派件639个,回件623个,解决率97.49%,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民生问题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化解、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也是发展成果共享的生动实践。

记者 杨露勇 通讯员 江世洪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