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温煦的阳光照着大地。在甘肃静宁县红寺镇万亩优质马铃薯推广种植示范基地上,基地负责人范亚郎和工人忙着将挖出的马铃薯分级、装车,准备拉到镇上去卖。
“今年马铃薯收成这么好,全靠了镇上推广的优质种子。通过这一季让我认识到选种特别重要,种质资源特别可贵。”看着一颗颗刚出土的圆润的马铃薯,范亚郎抑制不住喜悦地说道。他的220亩马铃薯已经卖了一半,亩产增加1倍,价格比普通每斤高了近1角钱。
今秋的红寺镇马铃薯大丰收,源于一株马铃薯原原种的组培、繁育和推广种植。
引进人才 强化核心力量
红寺镇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高,土壤透气性强,具有马铃薯种植的优势以及良好的种植传统。红寺镇立足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制定了全镇马铃薯“321”产业发展三年规划。
2021年,红寺镇积极落实县上“归雁工程”工作部署,紧扣产业链、人才链,积极探索“党建 ”“人才 ”模式,以人才促产业,以产业促发展,引进掌握有马铃薯组培繁育核心技术的靳银强等优秀人才,全力开启了马铃薯全产业链建设升级。
当范亚郎在卖马铃薯的时候,在红寺镇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负责人靳银强指导工人将成熟的马铃薯原原种挖除、筛选、晾晒、储藏,为下一年的播种工作做种子准备。随后,他还要指导组培繁育基地工人。“每支试管里的苗子价值约1000元。”靳银强边忙边说。
红寺镇党委书记冯东利说,靳银强掌握着成熟的脱毒马铃薯组培繁育技术,熟悉马铃薯市场规律,在全镇的乡村振兴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健全链条 遇见产业“薯”光
“预计今年玉皇村每亩马铃薯增产600斤,每户增收300元左右。”玉皇村党支部书记尤佳说,“优质种薯推广,让全村种植户尝到了甜头,曾经的‘温饱薯’变成了如今的‘致富薯’。”
金秋时节,位于红寺镇北部的玉皇、丈子、庙河三村的万亩整流域优质马铃薯推广种植示范基地迎来了丰收,种植户正在赶时间售卖。同时,在张峡、化沟两个村200亩马铃薯原原种示范种植基地上,这些可爱的“小精灵”长势旺盛。负责人贾治国说,原种今秋丰产丰收已成定局,让它们再多吸收些营养,过阵子再挖除、储藏。
记者了解到,今年基地预计生产优质原种500吨以上,带动全镇推广种植优质种薯3500亩以上,进一步为全镇及周边乡镇、市县提供优良种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红寺镇自启动马铃薯“321”产业发展三年规划以来,建成1处马铃薯种苗组培繁育基地、3个原原种繁育及示范种植基地和集贮存、交易、加工于一体的马铃薯种薯综合交易中心,加快发展优质种薯产业,创建地方农业品牌。
靳银强说:“原原种繁育基地建成后,优质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繁育能力大幅提高,年生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达800万~1000万粒左右,年产值达350万元以上。”
优化资源 开创市场品牌
红寺镇着力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破解群众生产力、市场意识不强、主体羸弱的困境,以更加科学化的思路谋发展。
在全镇种植示范基地,采取“合作社 基地 农户”及“机械化耕作、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的发展模式,实现“标准化种植 订单 技术 育种”全链条发展。同步建成马铃薯种薯专用贮存库、马铃薯种薯综合交易中心,谋划建设薯片加工生产线,全力推进集组培繁育、种植生产、贮存交易、商品加工于一体的马铃薯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深度融合发展。
今年,产自红寺镇的脱毒马铃薯原原种,销往国内的其他省市。“今年订购脱毒马铃薯原原种130万粒左右,占我的采购量的80%。多年来,我试过很多家的马铃薯种子,这个种子的大田表现最好,将来的采购比例将要上升,占比近100%。”一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的采购商说。
红寺镇的马铃薯,完成了从“救命薯”到“温饱薯”再到“致富薯”的华丽“三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