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肥城市是“史圣”左丘明故里、“商圣”范蠡隐居经商之地,素有“君子之邑”之誉。老城街道近年来紧紧抓住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的有利契机,统筹各项资源、争取政策红利、整合多方要素,撬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乡村善治的转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提升。
今年以来,老城街道以支部创办合作社,蹚出发展经济的新路子。投资150万元建立党支部创办合作社孵化基地,以合作社为载体,以股份制为纽带,建立起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共同体。由农业农村局、供销社、街道党工委、村党支部“四方会审”,研判选定市委确立的农民增收十大模式,采取“一村一社一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目前,李庄村建立起的盛隆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旱稻、莲藕等产业,并建立加工厂生产藕粉和荷叶茶等土特产品,同时依托3a级景区君子文化园与千亩山顶荷塘月色发展文旅产业,实现了“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针对村庄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空心率高的现状,老城街道推动10个村分三批开展自然村向中心村集中,对上争取约2.7亿元的增减挂钩资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利用率低的问题,同时提升中心村服务质量。邀请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村庄规划,预留项目用地,以村级招商引资助力集体经济增收。2022年,大石关村共投资400万元,流转土地300亩,与寿光市三元朱村合作,建设高标准设施大棚20个,种植樱桃、西红柿、芹菜等有机果蔬;与潍坊市高崖仙月有限公司合作,种植有机粮食和射干药材,预计年收益30余万元,带动60余人家门口就业。
老城街道以开展“三资”清查和提级监督为契机,清收陈欠、理顺合同,盘活了集体资产。通过盘查摸清“三资”底数、收回无偿占用资源、变更长期低价合同、处置闲置资产资源,减少村资产流失,增加村集体收入。
为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老城街道实行党支部书记专业化管理和村两委干部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组织中的领导作用,提高多元治理能力。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村民小组)党小组四级联动的城乡基层治理架构,优化网格划分,健全网格党组织,提升为民服务效能。
按照“妆点、串线、连片”的思路,着力打造美丽乡村。对上争取3700万元,实施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拾屯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13个,其中省级2个、泰安市级6个。着力抓好“五化提升”和基础设施完善,栽植绿化苗木6万余株,粉刷、彩绘墙面1万平方米,安装路灯400余盏,并结合村情村貌和历史文化,打造一批文化景观点。开展生活污水集中整治。在前期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的基础上,先后投入资金600多万元,铺开了7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积极整治村民庭院内外的环境卫生,清除农户庭院内外、房前屋后的垃圾、杂物,切实做到房前屋后规范有序,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提升。
立足于加强农村法治建设,老城街道组建司法行政队伍,加强法治宣传教育,依法规范涉农行政行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法治水平,建设平安乡村。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建立健全乡村矛盾化解机制,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老城街道把农家书屋建设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来抓,实施硬件设施与服务效能双提升工程。将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农家书屋载体,实现“一村一书屋”。依托“4·23世界读书日”在老城街道33个村居开展“全民阅读正当时 书润乡村向未来”等系列全民阅读活动,让小书屋发挥大作用。老城街道探索政府搭台、村(居)参与、群众唱戏的惠民模式,以专业剧团、本地庄户剧团和业余文艺团队为主体,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活动。街道还创建“老县衙”非遗小剧场,多次对接省曲艺家协会进行实地调研,并开展多场非遗演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打造了“演你想看、讲你乐听、送你所需”文明实践“蒲公英影院”,实施“公益电影 ”模式,以菜单式、订单式放映模式服务群众,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了群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