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曹县曾被网友戏称为“宇宙中心”,其下辖的青岗集镇江海村则是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地、全国文明村。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这个村采访,村民江枫风趣而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一说江海村,感觉就像是国际旅游度假村似的。”
三年前,江海村却是另一番萧条景象。村党支部书记江本臣介绍说,全村500户群众1700余人,近十分之一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眼看周边村纷纷致富,选一位能带着大伙发展的能人,成了村民们一致的愿望。
“他以前在村里干过主任,群众比较拥护,给群众办事实在,谁家有啥困难了找到他,他会全力给你办。”村民们这样评价老江。
村民信任,镇里支持。“老百姓既然这么信任我,我就带领老百姓致富。”谈起当时的任职选择,江本臣脸上写满坚定。
要治“烂摊子”,得靠好班子,老江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烧村班子作风建设。村里道路年久失修,雨季最深处积水能达到一尺。老江决定把修路作为转作风的第一仗,没钱买土村干部垫支,没钱雇人村干部上。村里的道路全部修了一遍,一起平坦起来的,还有村民们散了很久的心。
闻讯记者采访,几位村民好奇的跟随过来,围住记者滔滔不绝地介绍村里的情况,更是对他们的领头人江本臣竖起了大拇指。村民王长怡拍着胸脯对记者说:“俺支书,你别管走到村东头还是村西头,随便打听,工作和人品那是一流的!”
一茬玉米一茬麦,江海人谁也记不清这种传统种植模式持续了多少年。而老江却明白,穷根恰恰就长在这七个字里。全村1700余人2000多亩地,人均一亩二分地,种粮食一年到头撑破天也就是能收入一千块钱左右。那段时间,老江常常在村头河边望着对岸沉思,对面的定陶区南王店村,是有名的西瓜种植专业村,群众靠种植西瓜发了家。榜样就在眼前,江海村为什么就学不到呢?
咱没人家那个种植技术,恐怕种不好;建西瓜大棚得投资不少钱,万一失败了咋办?村民顾虑重重。穷则思变,改变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老百姓才能富起来。老江一边带着大家外出学习换脑筋,一边邀请银行进村送政策解决融资问题。
眼瞅着村民们眼里有了光,谁知一提流转土地,一些村民又打起了退堂鼓。尽管每亩地的流转费提到了每年1200元,但愿意流转的群众还是寥寥无几。老江的倔劲上来了,他先把自己的地流转出去,让儿子带头种。并对群众承诺,只要村民愿意种大棚,需要多少土地都由村委会出面解决,如果种植大棚失败,土地重新退还给村民种。老江和村干部白天开会讲政策,晚上上门做工作,一家一家给村民算细账。
第一批大棚终于建起来了,首茬瓜产量高,加上错峰上市,三个西瓜能卖100块钱,当年就实现了开门红。全村西瓜大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村两委趁热打铁成立合作社,产供销一条龙,西瓜产业链瓜熟蒂落。
56岁的江广轮种植了4个西瓜大棚,种出的西瓜甜度高、瓜味浓,亩收益1万元左右,销路一直不错,像这样的西瓜大棚,江海村有230多个。
“种大棚西瓜比种粮食比起来那强多了,在大棚里打个零工,一天最少也挣个八十块钱。”村民李德强高兴的合不拢嘴。村民腰包变鼓了,丰盈起来的还有村民对发展高效农业的信心。
村美民富产业兴,振兴路上不歇脚。2022年,江海村与山东坤和堂药业联姻成立公司种植金银花,村民亩收益可达6000元;建设了1000亩西瓜、苹果、葡萄采摘园和有机黑小麦种植基地;吸引了大学生江玉振返乡创业成立康恩科玩具公司,生产设计毛绒玩具达1000多种,年出口创汇2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产业发展带动村里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如今,江海人打响了现代生态农业、农耕田园体验、康养旅游度假乡村旅游品牌,成为山东省首批景区化村庄,生态旅游收入实现正增长,有效带动周边村民就业,人均务工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全村种植业年收入1000万元,50名种植大户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江海村从一个脏乱差旧村,发展成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两委班子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干事创业好班子。江海村变成了让城里人心向往之的“绿富美”,百姓的日子红红火火。 (记者 陈曦 通讯员 李龙杰 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