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唤醒沉睡资源 为闲置土地多重赋能-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新春走基层 | 唤醒沉睡资源 为闲置土地多重赋能

农村房地平均空置率为42.3%,留守老人房屋陈旧待修,村集体经济成为“空壳”,一系列城镇化带来的影响,是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正在面临的难题。高空置率既制约了农业发展影响了农民增收,又浪费了土地资源。如何唤醒“沉睡土地资源”,破解困境,成为平罗县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全国第一批农村土地经营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县,平罗县自2012年农村土地改革以来,平罗县一直在持续探索明晰农村土地产权、赋予农村产权更多的财产性权益实践路径,不断的调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2015年,平罗县获批全国第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2020年获批第二轮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自此,平罗县抢抓两轮宅基地制度改革机遇,探索农村产权自愿有偿退出、农村闲置资源盘活利用,为闲置土地再赋能,实现了闲置土地有增值、农民集体有增收、产业发展有支撑。

自愿腾退居民住进宜居新村

走进平罗县姚伏镇灯塔村,一排排崭新的住房映入眼帘,有些是一层的,有些是二层的小楼,样式不同于普通民居,更像是城市的小别墅。村党支部书记毛金凤告诉记者,这里是2022年才建成的灯塔宜居新村,是在原有闲置宅基地腾退的基础上重建而成。

推开一户居民的门,记者便与住户攀谈起来。“我家是2021年3月开始量房腾退的,一宗是老人留下的,一宗的我们自己住的,因为要集中腾退,镇里干部和村里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征求意见,调查了好几轮。”灯塔村1队村民罗秋霞告诉记者。

灯塔村紧邻姚伏镇中心,距离宁夏5a级景区沙湖只有十余公里、距离石嘴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田州古塔不到1公里,道路四通八达。便捷的交通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促使这里的农户早早离开农村,不再满足于普通的乡村生活。

“你看,这些年打工的做生意的都去了城里,村里面基础设施跟不上,村民们纷纷选择搬迁,我们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毛金凤告诉记者。

乡村振兴,要先人气兴旺。这一次,姚伏镇乘着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东风,决定用好用活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和盘活利用政策,在灯塔1队建设灯塔生态新村,吸引村民们返乡。

说干就干,2021年3月灯塔村召开村集体会议,经过村民投票决定,91户退出宅基地、旧住房加上公共面积合计近600亩,按照“面积法定、一户一宅、打破村组界限”的原则,由政府统一规划、聘请专业团队设计6种户型344套住宅,用于集中居住;其中包括建设54套公租房,用于保障镇域内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需求。全镇18个行政村范围内村民都可以以宅基地置换的方式,集聚到焕然一新的生态宜居和美新村。

毛金凤说:“根据政策,每宗宅基地补贴8100元,宅基地上的附着物根据建筑材料不同每平方米补贴200元至900元,再按照成新率计算。目前,所有补贴都已经打到村民的卡里。”

灯塔生态新村刚一竣工,就有村民迫不及待地搬了进来。灯塔7队的夏玉琴和她的老伴就是其中之一。

夏玉琴见记者来到家里,热情地聊起了家常,“之前我们已经搬到银川市住了七八年了,但是一听说村里建了新房子还是想搬回来。这套新房我们花了18.8万元,有100平方米,家里烧着天然气铺了地暖,冬天一点都不冷。看病、买菜都是一两百米的路程,周围的小公园里到处都是熟人,可比在城市里方便多啦。”

2021年以来,平罗县针对村庄小而散、“空心化”率高,缺乏传统村落等现状,按照“县城为中心、乡镇为支撑、中心村为补充”思路,采取集中统建、农户自建、社会联建等方式,高起点规划建设新型村庄;对规划保留村庄进行改造提升,打造符合地域特色、民俗特色的中心村,因地制宜建设乡村小微游园、健身广场等,提升生活品质,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宅基地制度改革不仅要解决为闲置土地赋能的问题,更要关注乡村居民居住环境是否便利,生活设施是否完善。村子空了人心不能散,留下的人再少也要享有相应的配套条件。”平罗县农村综合改革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班容感慨道。

入市交易企业摆脱土地制约

走进平罗县城关镇小兴敦村,远远就能看到一大片温棚,在冬季空旷的田野中格外显眼。

“我的合作社起初流转了300亩土地,建了163座温棚种植蔬菜。经过发展,逐渐增加了一些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信息咨询、农业生产资料配送等业务。随着业务增多,对经营性建设用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平罗县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蒋洪波向记者介绍,“之前是租用村集体的土地,但是由于土地产权不属于自己,并且宅基地改革之前是福利性建设用地,无法作为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合作社的发展开始受到用地的制约。”

2017年,平罗县第一批宅基地调整为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挂牌交易,蒋洪波通过与平罗县自然资源局、城关镇政府、小兴敦村委会协商,通过交易入市拿到9.72亩土地。

拿到这些土地后,蒋洪波加紧步伐扩大再生产,建设了3000平方米库房,500平方米农业服务中心。他说:“当时这些土地的协议出让金是6万元一亩,一共花费了58.32万元,办完相关手续就发放了不动产权证,使用权为50年。小兴敦村目前闲置宅基地少,如果后续还有挂牌入市的,还想继续购买。”

在宅基地制度改革开始后,平罗县因地制宜,针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面积小、分布零散的现状,将宅基地制度改革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机结合,允许符合规划条件的闲置宅基地退出调整后纳入入市交易范围,同时,对村庄内零星、分散的集体建设用地及主干道路两侧闲置房地清理腾退,腾退后的用地指标利用增减挂钩的方式调整到符合规划的产业集中区入市,解决企业用地难题,促进产业发展、增加村集体收益,收益折股量化后农户分享二次收益。

通伏乡通城村绿康林家庭农场的理事长周生林也曾一度面临用地困难,他告诉记者:“我的农场种植了1560亩水稻,之前因为土地的制约没有办法建晒场和仓库,只能当季销售。2019年,通城村闲置宅基地挂牌入市后,花费了64万购买10亩土地,又租赁了20亩土地,建设了办公用房、加工车间、仓库、晒场,还增添了一些农业旅游设施。从前种植水稻每亩地的利润只有100元至200元,现在还注册了自己的大米品牌,每亩地利润可达到700元至800元,每年经营性收入达到300多万,这都多亏了宅基地制度改革,才让农场有了发展空间。”

村企联动村集体经济翻番

平罗县宝丰镇宝丰村菌菇种植示范产业园内,数十座银色大棚整齐排列,棚里种植的菌菇、香瓜、火龙果等瓜菜长势正旺。

“曾经的我们村的集体收入只有一两万元,田间地头也是一片凋敝,可不是如今的景象。”宝丰村党支部书记刘毅告诉记者,宝丰村地处宁夏引黄灌区末端,土壤盐渍化严重,加之农田基础设施落后,从前农业经济一直发展缓慢。

 宅基地制度改革开始后,2022年5月,宝丰村引入盛如意菌草(宁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将58.21亩土地协议出让给公司,获得一次性土地增值收益131.22万元。企业入驻后,宝丰村看到菌菇产业的发展前景良好,于是争取中央(自治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及闽宁协作资金,依托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实施宝丰村菌菇种植示范产业园项目。总投资411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485亩高标准新材料温室大棚64座,1000平方米的冷藏保鲜库、分拣车间、烘干车间各1栋,配套建设园区给水、供电、道路等基础设施。

“随着菌菇种植示范基地的投产,2023年我们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已经达到70多万元,目前暂时不打算分红,收入全部用于继续投入再扩大生产。”刘毅说。

通伏乡金堂桥村是典型的稻作区,土地面积大,但是空置率也很高。

通伏乡金堂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建虎说:“村里的2、4、5队巷道全长1.2公里,共有173户,但常住只有17户,空心率达91%。因院落常年荒废,闲置资源利用率低,人居环境整治难度大,村里决定借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以租赁的形式租下农户闲置院落,发展产业经济。”

金堂桥村以两种形式租赁了农户闲置院落,其中33座是村集体以500元每年每套的价格租赁,租期10年并一次性支付租金。村集体投资50万元,将闲置连栋房地的“下院子”打通,连片搭建6座拱棚,发展特色瓜果种植、采摘观光等休闲农业,带动农户积极参与温棚种植和庭院改造等产业发展。还有42套以2000元至3000元每年每套的价格由农户委托村集体出租给宁夏兴贵农业有限公司,用于经营农家乐、民宿等,户均增加财产性收入6.3万元。

“我们依据各村特色,将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与行政村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探索“合作社 企业”、村集体自营、村民自营等多种模式,在规划保留村庄农户以闲置宅基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租赁流转使用,发展民宿、农家乐或种植产业,形成持续的经济带动效应,产生的收益合作社以股值给农户分红。”平罗县农村综合改革服务中心主任顾思伟介绍。

截至目前,平罗县已实施25个“空心村”庄点退出整治,累计退出农村闲置房地1125宗,复垦耕地1325亩。调整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81宗1103.18亩。改革带动村集体累计增收2.07亿元,村均143.54万元,85%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益达10万元以上。

“经过8年来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县通过出台各项改革措施实现了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解决企业用地需求,壮大村集体经济。”平罗县委副书记黄勤如表示,下一步平罗县将重点开展宅基地退出转让、数字化管理、盘活利用等,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不断拓宽发展路径,探索推行特色产业推动型、拓展服务供给型、盘活资产收益型、股份合作开发型等多种发展模式,为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记者 吴舒睿)

编辑:刘伊玲
责任编辑:刘炎炎
阅读量94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