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真给力!“梨乡刀儿客”全年劳务总收入超30亿元-凯时尊龙

凯时尊龙-凯时kb官网登录
新春走基层 |真给力!“梨乡刀儿客”全年劳务总收入超30亿元

2月3日,四川省苍溪县龙山镇南阳村二组。一个被当地人称呼为马鞍山的地方,十来个“梨乡刀儿客”正半蹲在地里对桃树母本嫁接蜂糖李穗条。出生于1988年的“梨乡刀儿客”邓娜娜从在植株母本上倒提一刀开始,到最后薄膜缠绕覆盖植株伤口,整个流程一气呵成,动作精湛毫不拖泥带水。

  邓娜娜对桃树母本嫁接蜂糖李穗条过程(戚原  摄  )

“老手。”记者赞道。

“我们这村里,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10岁的孩童,都有这个看家本领。”邓娜娜笑着对记者说。

和邓娜娜一起同场竞技的邓元章是邓娜娜的伯父,今年67岁了,是村里“资深”刀儿客。

“我从事苗木嫁接有50多年了,还记得最早开始的时间是1975年左右,没有中断过这门技术。”邓元章说,“当年学习嫁接技术是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收入就是挣工分,一天10分。把技术转化成个人收入是从1984年开始, 嫁接一株能挣到3分钱。现在嫁接一株,本地纯收入在4毛钱左右,外地在6毛钱左右。”

“一个人一天能嫁接1000株,难度最高的是干果类植株,嫁接面积最大的是水果类植株,改良最成功的也是水果类产业。”邓娜娜介绍,“梨乡刀儿客”从业人员拥有下刀“稳、准、狠”,“见木不伤木”的精湛技术,嫁接苗木成活率95%以上。“用一把10厘米长的小刀在植株上绣花,春天切接,夏天是芽接,秋天是带梢接,三个不同技术模式最终绣成乡村产业振兴大画卷。”邓娜娜说得很生动。

嫁接完成的母本植株大约3至5厘米高,戴上雪白的帽子,一排排似哨兵般伫立在春寒的料峭中,静待“凤凰涅槃”。

嫁接完成的母本植株(戚原 摄)

20世纪60年代末,苍溪县开始发展以桑蚕、沙梨产业为主的集体经济,其中龙山片区发展速度较快、规模较大,于是探索组建了一支10余人的队伍,专门从事片区内桑树、梨树品种改良和嫁接工作,这10余人因带刀嫁接而得名“梨乡刀儿客”。

改革开放之初,土地包产到户后,苍溪县提出了“六个一 三配套”户办庭院经济模式,全县大规模发展雪梨产业,种植户汇集苍溪县龙山镇购买苗木、学习技术,这些嫁接技术人员还在全县各乡镇上门提供服务。

1992年,苍溪县龙山镇董永村村民谢君响应号召,远赴四川凉山州和云南等地,先后建起400多亩花卉苗木基地并传播嫁接技术,打响了“梨乡刀儿客”走出去的第一枪。如今,他们的身影已经遍布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从业人员已超5万余人,成为苍溪最具地方特色、劳动力就业最稳定、经济效益最突出的劳务品牌。人均月收入1.2万元以上,一部分10年以上的老师傅年收入达15万元以上,全年可实现劳务总收入超30亿元。

“梨乡刀儿客”还助力苍溪成为全国闻名的“雪梨之乡”“中国红心猕猴桃第一县”“西南最大苗木集散地”,既谱写了苍溪现代农业发展的辉煌篇章,也汇聚起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一人一刀闯天下,一技一业富家国”这是人们对“梨乡刀儿客”的交口赞誉。14个字之间,既有对大国工匠的肯定,也有对职业的尊重。  

2024年1月24日,苍溪县委组织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龙山镇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乡土人才“梨乡刀儿客”职业技能考评暨颁证仪式。经过考评认定,共有20名“梨乡刀儿客”从业人员获得了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从此,“梨乡刀儿客”们出门更有底气,让客户对龙山的嫁接技术更加认可。

颁发“梨乡刀儿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龙萱  摄)

“嫁接技术从小我就耳濡目染,对我来说就是‘胎生技能’。这一次‘梨乡刀儿客’职业技能认定是对我们‘刀儿客’的肯定和鼓舞。”龙山镇“梨乡刀儿客”赵晚成说。

苍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邢小川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梨乡刀儿客”作为苍溪首个县域劳务品牌,2022年5月参加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四川赛区劳务品牌选拔赛荣获优秀奖。2023年7月,梨乡刀儿客上榜四川省第二批“川字号”特色劳务品牌名单。

目前“梨乡刀儿客”已建成县域全覆盖的“县人力资源公司 乡镇劳务专业合作社 村(社区)劳务专业合作分社”三级劳务输出平台,实现了下单、接单、派工于一体的精准订单式服务。做“梨乡刀儿客”已成为苍溪县农民工最为稳定的就业渠道。近三年,有超过5000名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到家乡参加刀儿客技能培训,其中有4800名90后农民工选择从事这一职业,全县5万名刀儿客中50岁及以上人员占比高达42%。(记者 戚原 )

编辑:刘伊玲
责任编辑:张春嫄
阅读量955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