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细绳经历几十道“工序”后,演变成一个个美丽、吉祥、寓意团结和谐的中国结,现场居民感受到中国结的编织乐趣,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也都凝聚在交织的红线里。非遗传承人张跃广为山东省济宁市枣店阁社区居民现场教授剪纸技巧,不一会儿,象征年味的“春”字、“福”字和龙年生肖图案便跃然纸上。
寻脉拾遗,迎接龙年。春节来临,山东省邹城市的广大群众迎接新年有了更多新鲜的体验,叶雕、土陶、剪纸、糖画……这些“指尖”上的非遗技艺,让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
日前,记者在邹城市石墙镇叶雕非遗传承人孔庆泗的工作室看到,孔庆泗正伏在案台前忙碌着,桌面上摆放着“福”字、窗花等雕刻作品,与一般雕刻不同的是,这些作品都被雕刻在了巴掌大小的树叶上。
“今年是农历龙年,于是便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创作一套以龙为主题的叶雕。”孔庆泗说,为了创作今年春节的作品,他也是动了一番脑筋。
作为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孔庆泗从年轻时就喜欢自己研究琢磨雕刻艺术,凭借叶雕作品《世界上在一颗灯泡上雕刻最多生肖图的人》《在树叶上雕刻最小二维码的人》,他先后两次拿到世界纪录,并获评“济宁工匠”“济宁市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
“目前,我已备好了10余套春节主题的叶雕作品,风格各不相同。”孔庆泗告诉记者,今年,邹城市为响应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正在举办“回邹过大年”七大主题活动,其中一项活动就是“回邹过年观绝活”,孔庆泗计划将准备好的叶雕作品拿到年集上展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来了解非遗文化,体验非遗魅力。“我还准备将其中一部分卡通风格的作品拿出来,免费赠给中小学生,引导他们在享受寒假之余关注非遗、传承非遗,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孔庆泗说。
在邹城市郭里镇爷娘庙村的伏羲陶文化馆里,3位年近80岁的老艺人正在手把手教给年轻人和孩子们制作非遗土陶。“马上要过年了,我们制作的是一个传统的香炉,然后在上面雕刻上龙的图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代表着对农历龙年的期盼与祝福。”伏羲陶文化馆负责人张晋介绍。
郭里镇爷娘庙村是伏羲女娲滚磨成亲故事的发源地,当地有独特的“五色”土,自古就有制陶的技艺。作为返乡人才的张晋盘活利用村内的废旧小学,吸纳村里的老艺人,以现代手法激活传统技艺,探索创新了精美的柴烧手工制品,有效实践文化“两创”。
“制陶这门祖传手艺不能失传,作为土生土长的邹城人,我想把陶瓷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爱上这项非遗文化。”张晋说。(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