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上午,湖北省委召开“喜迎党代会 荆楚谱新篇”第九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五年来湖北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情况取得的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湖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宣传文化事业坚持守正创新、持续繁荣发展的五年,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基础极大夯实、作用充分发挥的五年,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经受重大考验、彰显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五年。”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向培凤介绍说,五年来,湖北全省宣传思想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学思践悟中坚定主心骨,在大战大考中唱响主旋律,在弘扬新风尚中汇聚正能量,在满足新期待中提升软实力,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为湖北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向培凤介绍,五年来,湖北持续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思想旗帜鲜明高扬。组建湖北省委宣讲团、266支市县党委宣讲团、115支青年宣讲团,以及2200多支分众化宣讲队、4800多支基层百姓宣讲队,拓展“百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宣讲行动”“院士讲党史”等特色宣讲活动,用好10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3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平台、28万支“村村响”大喇叭,广泛开展“两团多队”“十讲十进”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在荆楚大地落地生根。发挥社科理论大省优势,举办24场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讨会、“长江高端智库对话”等3场高端论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丛编(1920-1927)》填补研究空白、产生全国影响。
大力唱响中国共产党好时代主旋律,奋进力量充分激发。浓墨重彩开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宣传,精心组织“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等系列重大主题宣传精彩纷呈,“壮丽航程 荆楚颂歌——湖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五个一百”文艺文化活动等有声有色,唱响坚定不移跟党走、砥砺奋进谱新篇的时代强音。求实务实扎实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聚焦“一领两用三加强”深入抓学习,突出“五个围绕”惠民利民办实事,实施省级“十大惠民、四项关爱”实事项目清单,示范带动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办理实事项目20138项,推出“党史爷爷”王明林等全国先进典型,在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中让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事业开新局。
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高地更加厚实。持续加强道德模范、荆楚楷模、最美人物系列和湖北好人选树宣传,张富清、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黄群、马旭、李道洲、崔崑、汪勇等7人获评第七、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获评人数居全国前列,“荆楚群星”闪耀全国。以城带乡统筹推进“五大文明创建”,广泛开展县域文明指数测评,新增6市为全国文明城市,湖北省全国文明城市总数从全国第17位跃升至第10位。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在县市区全覆盖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制定出台深化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的意见,成立湖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全省3.9万个志愿服务组织、981万名志愿者活跃在战疫战贫战洪一线,为英雄之地增光添彩成为全省人民广泛共识。
高质量发展文化事业产业,文化活力持续迸发。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古田军号》《血战湘江》等6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山河袈裟》《高原上的野花》获鲁迅文学奖,《中国医生》《我的父亲焦裕禄》《功勋》等热映热播,《天使日记》等5部剧目全国展演,《马克思主义大辞典》等10个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深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落实《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建成22800多家数字农家书屋,常态化开展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惠民活动,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功承办第17届中国戏剧节、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等系列活动,常态化推进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进景区,武汉戏曲“大码头”影响力不断提升。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全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持续打造“1 n”政策支撑体系,深入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深入融合,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擦亮荆楚文旅品牌,2017年到2021年,全省规上文化企业数量增长40.43%、营收增长87.52%,数字文化新业态营收增长125.86%,文化产业转型加快、发展加速、厚积成势。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湖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优化文化供给,全力让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一是瞄准高海拔推出更多“湖北出品”精品力作。文艺精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着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设立专项扶持资金,聚焦重大主题加强规划、引导、推介,在影视、音乐、舞蹈、美术等各个门类都有一批影响广泛的优秀作品。
二是注重实效性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着眼群众文化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持续加大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运营投入,强力推进省博物馆三期等省级重大设施、基层“四馆三场两中心”、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确保广泛覆盖、高效运转。五年来,湖北全省共建成公共图书馆117个、文化馆125个、博物馆234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299个、乡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637个,数字农家书屋22800余个,村级广播系统25720个,全省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年服务群众1.2亿多人次。
三是突出常态化丰富群众性文艺文化活动。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为基层创排文艺作品1000余部,组建3000余支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常下乡、常在乡,驻基层、走一线,风雨无阻提供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基层群众送去党的关怀。针对百姓喜欢看戏的特点,发挥湖北戏曲发展底蕴优势,大力推进戏曲传承发展和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加强场馆建设、培养骨干人才、孵化优秀作品,承办中国戏剧节、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等系列活动,定期举办黄梅戏、花鼓戏、楚剧艺术节,常态化推进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等,实现“周周有好戏、月月有大戏”,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记者 余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