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大地,正值盛夏时节。眼前的景象,却让记者心中一阵清爽:宽阔整洁的道路,精致优雅的游园,波光粼粼、荷叶田田的千亩湖面……
这是河南周口市淮阳区——那个有着深厚人文历史的古城淮阳!这里是记者多次采访过的地方,但由于疫情原因已有半年多没来。这次在采访之余,走在街头还是被她的颜值惊到了,不禁赞叹淮阳的巨大变化。走进这片创新发展的热土,记者开始仔细领略她在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
党的十九大以来,淮阳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抓国家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机遇,由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变为了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的新城区。
尤其是撤县设区两年多来,淮阳再接再厉,全区经济保持稳健增长的良好态势。2021年度,淮阳地区生产总值304.1亿元,迈过300亿元大关,增长7.2%,增速居全市第四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增速居全市第二位,高于全省17.5个百分点。全区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科技创新 激活发展新动能
今年3月7日,淮阳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塑料制品之城”称号。这也是淮阳区在实施“工业强区做支撑、旅游突破促发展、城乡统筹惠民生、四化同步谱新篇”发展战略征程中收获的一张沉甸甸的名片。
6月15日,记者在河南联塑实业有限公司了解到,作为淮阳塑料制品产业的领军企业,这家公司坚持科技创新,通过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升了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有力推动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联塑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志勇说:“河南联塑是中国联塑集团布局河南的重要子公司,采用了集团内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车间自动化程度在70%以上。企业还加快了智能化升级步伐,在每条生产线的重点工序都安装了高清摄像头,不仅加强了企业管理,也为客户实时查看订单生产安装了‘千里眼’。我们将加速迈入智能制造快车道,打造智能发展新引擎,争做‘智慧企业’。”
塑料制品产业是淮阳区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淮阳塑料制品产业领跑全省、叫响全国。淮阳区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中小企业(塑料制品)特色产业集群”“河南省塑料制品之城”“中国塑料制品之城”等称号。特别是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引导和扶持下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产品档次、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大幅提升,塑料管材和薄膜制品产销规模在全省处于领先位次,并拥有自己的品牌。
截至2021年底,淮阳塑料制品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26亿元。如今,淮阳区拥有100余家塑料制品企业、1.7万余名从业人员,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关联产业年产值303.2亿元;全区年产塑料管材和塑料膜48万吨、塑胶30万吨、聚乙烯薄膜18万吨、塑料编织袋6.2亿条,占河南省塑料制品市场份额的29%。
龙头带动 构建产业新体系
淮阳区塑料制品有70个系列、7000多个种类,产品销往全国30个省份,并出口到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塑料制品龙头企业中,河南联塑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省创新型试点企业,河南银丰是世界500强战略凯时kb官网登录的合作伙伴、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目前,全区拥有世界500强战略凯时kb官网登录的合作伙伴1家、全国质量标杆企业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参与全国行业标准制定的企业有4家;拥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实验室和河南省热塑性塑料管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市级研发(工程技术)中心,各类专利260多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三等奖2个;拥有省级名牌16个、著名商标11个。
淮阳区以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为突破口,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全区改革发展大局。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市级、区级创新平台,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申报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重点围绕产业培育、发展、增收关键环节提供技术服务。淮阳产业集聚区以建设各类要素支撑平台为重点,建设公共产品检测、技术服务、自主创新平台,全面构建了产业支撑体系。
以智能制造为引领,淮阳区同步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新型智能制造业产业培育,鼓励企业开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加快推进“企业上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生产智能化水平。2021年,河南联塑、银丰塑料等22家企业相继实施了技术改造,15家企业在线录入了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积极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树立评选一批数字化转型企业标杆和典型应用场景,促进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强化服务 软环境转为新优势
“太快了,真没想到不动产证3天就办理下来了,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只需提供一份资料就完成验收,办出不动产证,办事效率真高。”6月16日,说起去年5月办理产权证时的情景,柯丰木业负责人李培友仍掩饰不住自己的欣喜。淮阳区开启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的新模式,推进“承诺制 代办制”改革提质增效,推动项目“拿地即开工”,实现了从“项目等地”到“地等项目”的历史性转变。
淮阳区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创新“码上监督”平台,切实解决企业群众最烦、最痛、最愁、最盼、最急的问题;制定《淮阳区招商引资办法》,坚决兑现优惠政策,让企业家信任、使投资者放心;积极建设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河南省塑料管材薄膜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已入驻融资担保、财会管理、市场开拓等18家服务机构;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及时承接省市赋予的255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不见面审批已达97.6%。巢暖自有凤来栖,越来越多的企业像候鸟一样,被淮阳这座水草茂美、宜居宜业之城深深吸引。
6月17日,记者走进位于淮阳区的河南瑞能服帽有限公司,在公司智能绣花车间,一台台智能绣花机飞快地在帽片上刺绣,每台绣花机1小时能完成200多顶帽子的绣花工作。“我们能制作数千种颜色和款式各异的帽子,不乏欧美、日韩及国产知名品牌的帽子。在各级政府助企帮扶下,目前订单充足,产销良好。”公司业务经理李文元介绍,瑞能服帽已在淮阳布局建立纸箱厂、印刷厂等完整帽子产业链条,正不断强化研发、设计能力,着力打造自主品牌,积极扩展电商、直播带货等销售新渠道,力争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迈向产业升级新征途。
淮阳区工信局党组书记刘宗权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淮阳区委、区政府提出‘企业为大 项目为王’的服务理念,推行项目清单目标管理制度,从银企对接、城投融资、水电气安装、厂房建设、办理各项手续都有帮办员完成,为企业发展解了后顾之忧。”和着改革的脚步声,一个个“老大难”问题被化解,一道道亮丽的改革“风景线”,让淮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百业俱兴 稳中求进创佳绩
五年来,全区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实施亿元以上项目620个,完成投资999.2亿元,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成绩斐然。在全省县级率先实行“一门式”智慧政务服务,在全市率先开发规划审批系统。社会投资工程项目审批压缩至33天,联合验收3日内完成。市场主体达6.3万户,是2016年末的2.3倍,年均增长26%。建成电商产业园,交易额263亿元,年均增长35%。淮阳区获得河南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称号,进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升级版”序列。
农业发展稳中有进。以扛稳粮食安全为重任,淮阳持续保持全国超级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产油大县先进地位。淮阳大蒜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淮阳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区域性花生良种繁育基地。
五年来,淮阳区聚力稳中求进,综合实力持续跃升。地区生产总值从196.3亿元增加到304.1亿元,是2016年末的1.4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2.9亿元,是2016年末的1.7倍;税收收入完成9.3亿元,年均增长16.4%。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全区聚力转型升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2019年5月淮阳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累计投入涉农资金51.6亿元,实施农业产业项目563个。新建高标准农田49.8万亩,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20亿斤。培育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新认证绿色食品产品26个。“淮阳黄花菜”荣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490.2亿元。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淮阳区召开。淮阳区被评为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工业增加值达到106.5亿元,是2016年末的1.5倍,年均增长9.8%。文旅发展铿锵有力。太昊陵码头、龙湖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周口海洋馆、佰家姓文化旅游城等文旅项目建成开业。
民生优先 重任千钧再奋蹄
淮阳城乡面貌持续改善。郑合高铁淮阳南站建成通车。南水北调淮阳供水工程建成通水。新改建城区道路62条,路网密度达到8.2公里/平方公里。新建大型主题公园17个,新增绿地面积133.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2.5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提升11个百分点。实施“九河共治”工程,治理河道35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新修农村道路1920公里,行政村通客车率、通硬化路率、通动力电率、通宽带率100%,通天然气率88.3%。创建“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22个,农村宜居宜业水平显著提升。
五年聚力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域内主次河流水质常年保持ⅳ类以上,土壤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建成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4座。新增植树造林12万亩,完成森林抚育5.1万亩,林木绿化率提高到29%。成功创建7个省级生态乡镇、17个省级生态村,“生态绿”正在成为淮阳最亮丽的底色。
淮阳区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聚焦民生,创新载体,全域创建,还绿于民、还湖于民、还景于民。不断刷新城市颜值,绘就一幅“绿城、水城、古城”交相辉映的新画卷,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淮阳立足本地实际,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注重先行先试,破发展之羁,纾民生之困,大胆闯新路,为建设“三强区一家园”、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记者 李向东)